职场“网络闲逛”,并非百害无一利

源自成语“浑水摸鱼”,“摸鱼”一词泛指职场人在工作中开小差,没有全心扑在工作上的偷懒行为。对于老板来说,不务正业的员工是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对于员工而言,这个带有自我调侃色彩的词语则是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

“摸鱼”行为在职场上由来已久,凭工作时的偷懒时间做成一番事业的人也不是没有。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国家电力系统工作时,国企改革还未开始,人浮于事的工作环境让他在工作时无所事事,刘慈欣便在上班时间用办公室的电脑写小说,日后声名大噪的《三体》、《流浪地球》等13本小说集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但是,时代变了。

当代职场人在工作时摸鱼并不全是因为工作轻松且闲暇时间多,有时甚至是相反。同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刘慈欣一样有自己明确追求的副业。


信息化时代,摸鱼群体中的主力军成为在社交软件、购物网站和其他界面间跳转,在网络中无目的闲逛的喘息者,统称“网络闲逛族”(cyberloafing)。

根据技术提供商Gurucul的最新研究,超过四分之一的英国员工每年花3个月的时间在网上浏览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其中,社交媒体很受“网络闲逛族”的欢迎。

美国在线教育平台Udemy的报告显示,60%的员工认为自己一天中至少要点开一次社交软件,86%的职场人士认为Facebook对工作造成了最大的干扰。

事实上,不少职场人对此感到内疚,因为他们的邮件消息正响个不停,案头的待处理文件堆得很高,但他们对“摸鱼”欲罢不能。

网络闲逛与压力

尽管网络闲逛是一种普遍行为,但正如老板们担心的,无所事事的员工是团队工作效率低下的隐患。哪怕是那些上班时偷懒的员工,也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斯蒂芬妮(Stephanie A.Andel)和斯泰西(Stacey R.Kessler)的研究发现了网上闲逛存在的必要性和好处。

他们认为,网络闲逛作为员工在忙碌工作日中的休息片段,有助于员工从工作压力中恢复过来。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他们对258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在线工作调查,这些大学生每周至少工作20小时。

调查涉及调查者从事非工作活动(购物网站、社交媒体等)的时间,工作满意度,辞职意愿以及工作中是否受到了不好的对待,并要求他们对程度进行排名。

不出所料,那些在工作场所受到虐待的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而且更可能想要辞职。

但令人意外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上网闲逛提高了受虐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降低了他们离职的可能性——“网上闲逛在工作场所的作用比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们认为,网上闲逛为员工提供了一种应对工作压力的方式,比如应对职场暴力。”

小“逛”可取,大则伤身

从根本上说,将网络闲逛看作对压力的应对方式,是将其看作短暂休息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视角下,网络闲逛符合“微休息(microbreaks)”理论:哪怕只是短暂脱离工作,也能帮助员工补充下次努力工作的心理和身体成本,进而对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感觉产生积极影响。

网络闲逛正是如此。它将职场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注意力和满足感。

不过,“微休息”的关键字在于“微”,如果在工作场所中过度上网就可能有害了。

根据研究,员工每天会花大约两个小时在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这导致了每年850亿美元(约5945.75亿元人民币)的生产力损失。

辩证看待社交媒体限制

不难想象,老板们对工作效率越看重,就越反感“摸鱼”员工和“网络闲逛族”。

所以,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或者对非监控区域的网络信号进行控制,是老板们应对网络闲逛族的一般对策。

他们在清除“网络闲逛族”时不遗余力,但也应注意手段恰当。因为已有研究表明这些手段可能会适得其反。

一方面,许多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一刀切地禁止微信和微博的使用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员工们很可能会利用网络漏洞,或者使用个人手机上网。

此外,封锁社交媒体和某些网站会让人们感到压抑,对老板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工作团队的士气、员工的参与度和工作满意度。

所以,老板们对待“摸鱼”现象和“网络闲逛族”的时候,应该更加灵活。

比如,让员工们开小差的社交媒体也可以成为员工间交流的有用工具。对员工们加以引导的上司的领导效果可能会更好。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管理学助理教授洛伦佐(Lorenzo Bizzi)的研究也证实了社交媒体在工作场合的可取之处,认为在社交媒体上与同事互动的员工“往往更有动力,并能想出创新的想法”。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