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话“网络新青年”:青年价值依然在“自觉”与“奋斗”

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蒋涛)“今日而言,青年全部价值之枢纽依然在于‘自觉’与‘奋斗’,而且只有最大限度地自觉挖掘自身智能,才能掌握这个所谓‘智能时代’的主动权,否则就有‘人工愚蠢’之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湘平28日在北京表示。
27日至28日,“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政产学研智等各领域代表共话“网络时代的新青年”。

27日至28日,“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顾宸铭 摄
在沈湘平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风范和使命,网络时代的新青年有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他们的身份特征、精神气质、情感诉求、社会责任,不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讨论甚至是争议,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分析的一个重要样本,值得各界关注和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数字化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改变深刻重大,过去我们行之有效的很多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已经延伸到了人的生理、心理层面。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对青年人和新技术发展要有一种宽容态度,给他们一定的生长空间和自由度。
喻国明同时提出,判断技术是否具有社会发展长远价值有四条标准:即能不能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性,能不能扩大人的社会实践的自由度,能不能提升人们对复杂现实的控制性能力,能不能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回归人的本位。

27日至28日,“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顾宸铭 摄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为“网络新青年”概念的提出者。在研讨会上,他以《互联网的下半场与网络时代的新青年》为题表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人的思维方式、社会运转、生产方式的冲击将会更加深入、全面和持久,对当代青年成长具有双刃作用。
他认为,要解决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发挥互联网正确的积极的、主流的东西,应该回到“五四精神”,回到精英主义的立场和历史文化的传统,来看待技术浪潮中的主体性、未来性和创造性,而非随波逐流,放任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要培养信息时代的精英,培养能够传承过去、融汇当下的时代新人,培养其精英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和全球意识。
谈及该话题,沈湘平也举例指出,现在的青年在追求和实现自主的同时,很多人却成了“低头一族”,成为了手机、网络、智能技术的“奴隶”;在更加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同时,不少人却在精神上“宅”起来,满足于属于自己的世界,困在信息茧房之中;在网络虚拟世界“攻城略地”同时,有人却在现实中成了“佛系青年”,丧失了奋斗的欲望;在日益讲究科学、率性同时,也有耽于表浅、好于形式,行动落后于言语的问题。
对此,中国动漫集团党委书记、北京网络文化协会会长庹祖海认为,要加强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发展,警惕互联网的过度娱乐化,通过加强互联网管理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创造较好的互联网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腾讯集团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治也认为,影响力比较大的网络公司需要更多体现社会责任和担当,才能走得更远。一是坚持正确导向,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把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作为业务发展的使命;二是打造文化精品,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通过强大的网络生态系统助力青年创新创业,用文化精品坚定文化自信;三是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行业价值,将社会价值融入企业经营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指出,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尽管在交往行为、话语体系等方面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青年的责任、情怀与担当。每一代青年都有其成长特点,而只有信任才会有交流,只有交流才会有沟通,只有沟通才会有影响,只有影响才会有传承。
“我们要在技术手段上为青年提供更多成长平台和成长环境,在发展环境上为青年创造更多机会和过程,但最重要的是青年要有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思考。”冯刚认为,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每一个词都有新的时代内涵,都是青年应当在新时代应该担当和思考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分论坛进行,分别由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和《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审孔伟主持。(完) 

相关产品

评论